文章

“核电春天”vs“热污染”,拿什么拯救冷却水处理?

发布时间:2016-3-3 11:48    来自: 能源杂志


业主供货商各怀心思

“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造价大约为200亿元,而一座冷却塔的造价预计也要20-30亿元,少则10亿元。这还不算工程后期每年一两千万元的维护费用以及人力成本。”中国核建清洁源有限公司的一名资深员工李飞(化名),被问及在沿海核电站是否有推行二次循环冷却技术的必要性时,他的答案很坚决,“沿海核电站建设冷却塔,第一要投资,第二要运行,第三还要配备相关水处理装置,哪有直排好?能达到国家标准不就行了。”

“你们不要只听环保人士和专家的呼吁,要看到我们业主的难处,要看到谁要为这一改造买单?”李飞稍显愤怒,“目前来看,沿海核电站配备冷却塔并非必要之举”。

“其实这一问题取决于我国现有法规体系的完善,如果把环境评标准提高了,国家说你必须建,那我就不得不建了。所以这不是核电行业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电力工程的问题。”李飞补充说。

与李飞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来自海南昌江核电站的陈力(化名)。“即便核电已开闸重启,但仅占中国电力装机3%的核电,与火电而言,影响微乎其微。”

“在沿海核电站冷却水排放的问题上,国家是有严格要求规定。在核电站环评时,必须要有物理温度、模拟计算,排出的热水,以及扩散时海水增温一度温升的范围、温升湿度的范围等。”张禄庆说。“可以承认确实冷却水的排放有可能造成海水温度的升高,但世界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沿海核电采用直排是主流。”

以几个核电强国为例,美国的104座核反应堆中,60座使用一次冷却,35座使用二次冷却,9座使用根据环境条件进行切换的双冷却系统;法国有4个滨海核电站,全部使用海水直流冷却,另外15个内陆核电站中11个(32 座反应堆)使用冷却塔蒸发冷却,4个(12座反应堆)使用河水或湖水直流冷却;英国、瑞典、芬兰、加拿大、南非、日本、韩国等国的核电站基本都建在海边(或大湖边),全部采用直流冷却。

在沿海核电站是否应当建设冷却塔的问题上,如果说核电站业主自成一方“反对派”,那么,环保人士和供货商则组成了另一方“力挺派”,即便他们的利益诉求点完全不同。

“当前,中国对于温排水造成的热污染很重视,对于沿海而言,随着日后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核电用冷却塔市场或许会逐渐形成。”来自美国斯必克流体公司的总工程师刘英杰向《能源》记者表示。

作为一家从北美地区走出的拥有百年历史的冷却塔制造企业,斯必克的核电站冷却业绩市场主要是美国和欧洲。

“目前在中国,斯必克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石油、钢铁以及化工等工业塔领域,电厂方面,冷却塔工艺主要用于火电厂。”刘英杰说,“但无论内地还是沿海,核电用冷却塔都是必然趋势。”

但他也坦言,对于中国来说,核电用冷却塔还在培育期,预计市场成熟最快也要15年之后。

“目前效率最高的清洁能源首推核电,中国的核电工业都建设于沿海地区,过去电厂废热直接排放到海里。目前的新趋势是核电站逐渐向内地发展,对冷却塔的技术、性能、稳定性等的要求更加严格。”益美特(上海)冷却塔有限公司商务拓展经理李世军也向《能源》记者表示。

一个占美国本土市场70%份额,一个占30%份额,同为美国冷却塔制造商巨头,本来老死不相往来的两家国际企业竟然在中国核电站冷却塔这块“蛋糕”上态度出奇的一致。

当前,凭借强大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以斯必克(广州)冷却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基伊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哈蒙冷却系统(天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外资企业迅速在中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而在电站空冷市场方面,基伊埃、斯必克、首航节能、哈空调、双良节能、龙源冷却“六大企业均分天下”的局面已然形成。相关数据显示,六家企业在单机容量135MW以上电站空冷系统中市场份额合计已超95%

尤其近年来,随着国内厂商业务能力的提升,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包括首航节能、哈空调、双良节能、龙源冷却在内的4家内资厂商合计的国内市场份额依次达到35%49%67%,成为电站空冷市场的主力。

电站空冷行业是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行业,符合国家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十几年间,国内电站空冷市场经历了由外资企业主导转向内资企业为主的发展过程。” 华东电力设计院总工程师陈仁杰在稍早前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说。

标准执行是当务之急

查阅各类法律条文,不难发现一些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早已对水体的温升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六条: 向海域排放含热废水,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邻近渔业水域的水温符合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 避免热污染对水产资源的危害。

《海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海域,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夏季不超过当时当地1℃,其它季节不超过2℃。第四类海域,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不超过当时当地4℃。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处于入海河流河口、陆源直排口和污水排海工程排放口附近的近岸海域,可确定为混合区。确定混合区的范围应依据该区域的水动力条件、邻近近岸海域功能区的水质要求,接纳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等因素,进行科学论证。混合区不可以对邻近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水质和鱼类洄游通道造成影响。

《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污染控制标准》中规定适合所有的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由于标准中只提出了混合区的概念,没有规定混合区的允许范围,使得相关部门不能有效的执行《海水水质标准》。

从标准的执行上,不难看出以上条文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混合区。如何尽快研究确定混合区的参数,制定出水域温排放的限制标准,已是解决核电站温排水热污染问题的关键所在。

随着有关水域温排放的限制标准的出台,电站冷却水处理将受到更大约束。多位专家向《能源》记者表示。

此外,定期监测核电站近岸海域的水温状况,也可以掌握厂址海域温度场的变化,了解核电站温排水对附近海域环境的影响。

目前,核电站海域水温监测的主要手段是航空遥感监测技术,运行核电站如大亚湾、田湾、秦山核电站均有相关实践,昌江核电站属在建电厂,目前正在实施运行前水温遥感监测,监测时段为冬、夏两个季节,监测方式为飞机遥感监测及海面水温实测同步进行。

设立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也是我国管理近岸海域环境的众多手段之一,对于规范、约束和限制海洋开发利用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随着我国滨海核电站的规模化建设,始于1999年环保部颁布的《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却逐渐显露出滞后性。

我国完成并颁布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时,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只有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2005年至今,当我国核电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化管理办法却依然未做任何变动。

“这不仅影响到了实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制度的环境保护效果,同时也对我国的核电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中国海洋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向《能源》记者表示。

 

12
上一篇:中核董事长孙勤:核电走出去最具现实性的就是华龙一号下一篇:核电出海要配套 中核集团欲800亿打造核燃料国际化供应中心

推荐阅读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8月22日,中核二三召开干部任职宣布大会,公司党委书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8月15日,烟台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山东海阳辛安核电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2024年8月19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动千亿级投资!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
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中核集团人事密集调整!涉及江苏核电等!
中核集团人事密集调整!涉及江苏核电等!
宋克祥任中核医疗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中广核新能源江西分公司原总经理邓东被查!
中广核新能源江西分公司原总经理邓东被查!
8月12日,“廉洁南昌”发布消息称,中国广核新能源控
精彩图片
  • 中核二三领导班子调整
  • 辛安核电项目有进展
  • 定了!中国华能迎新任总经理!
  • 国常会核准5个核电项目,合计11台机组,拉动千亿级投资!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