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最新提供给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文件报告称,由中国完全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多用途模块化小型反应堆ACP100已经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审查,等于拿到了出口的准生证。这说明中国的小型压水堆技术已经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尤其是这种压水堆安全性好、成本低廉、功率体积比高,非常适合用于核潜艇,放大改进后也可以应用到航空母舰上。可以说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绩,完全可以应用到现在的核动力船舶的实践上。 多用途模块化小型反应堆ACP100示意图 同时,中国刚刚上马了海上核电站项目,这使得中国核动力船舶又获得了一次突破性进展。媒体推测,中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即将呼之欲出,首艘吨位可能没有美国的10万吨,但是也要比现有6.5万吨的常规舰艇要大,8万吨满载排水量可能更适合中国。 不过,中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还真不是纯亚洲国家的第一艘水面核动力船舶。在这一领域拿到第一的,恰恰是那个曾经被限制得死死的岛国-日本。
中国刚刚上马了海上核电站项目,这使得中国核动力船舶又获得了一次突破性进展。 有熟悉二战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日本长门级战列舰有一艘舰名叫“陆奥”号战列舰,性能相当突出。曾试航时最大航速达到26.728 节,在战列舰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高性能。也被旧日本海军寄予重托,但是最终竟然在港口内自爆,显然是憋屈死的。 不过在战后,日本又造了一条“陆奥”号“商船”。这条船不一般,它是一条核动力船舶,动力为一台36M千瓦的轻水反应堆,使用是二氧化铀陶瓷棒状燃料元件,在1972年正式装载核燃料进行首航。 在到达反应临界条件时,竟然发生了反应堆屏蔽层的中子泄露,这让日本当时颜面上非常不过去,首次试验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随后改来改去,修修补补到了1991年才当把反应堆功率凑合到20%,在海上跑了82000千米,在1992年就被迫退役。算来这20年折腾来折腾去,日本花了12亿美元,最终竟然就是在海上跑了1年便草草收尾这种结果。
在到达反应临界条件时,竟然发生了反应堆屏蔽层的中子泄露。 要说日本为何对这么个破船锲而不舍,这其中就牵扯了日本海上核战略问题。虽然日本被迫无法拥有核动力的潜艇或者水面战斗舰艇,但是拥有核动力的商船或者破冰船算个空子。在战后充满雄心和野心的前日本造船精英们就计划先造出来几条核动力商船,再伺机小型化放到潜艇上。 但日本的核研究和维护水平始终处在一种投机取巧的阶段,都混杂在商业项目中来进行,虽然可以掩人耳目但效果不佳,所有的组件都是按照商业指标建造,你要应用到准军事项目上难度极大。 中国未来航空母舰方案图 这才是日本秘密建造核动力船舶但最终前功尽弃的主要原因:商业化建造的核组件要顾及生产成本和设计上、材料上冗余度等诸多问题;军用项目则就一个目的,一切为了能够打赢。当然日本这样投机取巧必然不会带来好果子,最终日本核动力船舶美梦随着“陆奥”号的退役最终废止。 这条8000多吨的船,最高航速也就16.5节,总共就进行了1年的航行实验。日本花费巨资长达20年的维护,最终只收获了这样的结局,日本当然不服。不过更不服的还有日本民众,“陆奥”号由于长期处于核泄漏状态,停到哪的港口都不受待见,20年处在到处打游击的状态,自然也无法完成全部的维护保养任务。 回看中国的早期船用核反应堆研究,在我们研究核潜艇式确实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但是中国采用的先陆上堆测试,然后模拟堆运行,最终上到潜艇上测试的科学步骤来进行。日本进行的这种跳跃式步伐只能说是蛮干加投机取巧。最终告诉我们科学是容不下任何马虎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核潜艇095号示意图 尽管这样,我们仍要看到日本的野心和雄心,到底是随着“陆奥”号的退役而消沉,还是在某个角落里一堆人正在秘密的实验某些理论模型呢?尽管这样,中国仍然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来证明,就算有理论模型你要转化成实际船舶应用,至少要10年时间。再给中国10年,核动力航母都下水了! “陆奥”号 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历史其实不算短,从中国当年拆解“墨尔本”号开始,以及后续引进了许多退役航空母舰,都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拥有了航空母舰。但是实际真正拥有能够服役作战的航空母舰,还是要从“辽宁舰”开始正式算起。中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作为中国第一艘真正具备作战能力的航空母舰,现在交付海军已经有4年多时间。要知道在中国历尽千辛万苦才把这条航空母舰从乌克兰拉回来伊始,关于中国是否真的具备建造航空母舰能力问题在美国媒体上就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当美国人自己手握10条核动力航空母舰时,关于中国是否真的有能力建造这种海上的10万吨巨兽基本就一个论调:断定中国根本不具备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更不要说建造核动力航空母舰了!
不过现在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已经服役快5年了,自行建造的001A航空母舰将会在2016年年底进入舾装工作。剩下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大约会在什么时间开工建造呢?要想知道这点,我们可以回头看看美国人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或许会给我们更多提示:
企业号,舷号CV-65,满载排水9.4万吨。这是全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舰,但是从开始建造,到服役下水仅仅用了3年时间,1958年开始建造,1961年就进入服役状态。当然那是美国海军建造能力最为强大的时期,设计上也很有意思采用了8台小型堆做多冗余模式,虽然后来全世界的航空母舰中只有法国的戴高乐采用了类似设计,但是企业号也一直服役到2012年,总共服役了51年!不得不说,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开工建造时间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漫长,而且投入一次收益也是长期的。
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论证阶段是从1986年开始,在刘华清将军的主持指导下进行。由于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就做过前置研究,所以当时对航母的发展策略基本按照“先有再造,同步发展”的长期计划制定。配套的研制工程也都列到了国家863计划中。当然在中国从乌克兰获得“瓦良格”号之后,也认识到最初计划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从全球进行一步搜集了当时最新技术资料和生产流水线,并最终投入整个航母产业中。这期中就包括了大量来自前苏联时代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设计文件,这点上俄罗斯媒体曾经做过详细的报道。
所以,中国现在在大连开工建造的001A航母就是中国航母工业全面化铺开的第一件作品。随后就要造核动力航空母舰,可能要面临的几个难点:反应堆设计从何而来?当然如果硬上使用潜艇用反应堆改进来并不是不可能,有了“戴高乐”号作为前车之鉴;但是中国并不打算这样将就,第一艘海上核电站已经开始研制了,它的反应堆技术和核动力航空母舰有异曲同工之妙,计划3年内造出成品。我们足可以期待5年内就拿出适合6-9万吨的航空母舰的大型反应堆,这个没有任何难度。 还有一个问题,舰载机和起飞方式还是滑跃吗?这一点就更不用质疑,无论是电磁弹射还是蒸汽弹射装置,中国已经都有了成熟的技术方案和构型,未来舰载歼-15重型战斗机满油满弹弹射起飞也不是问题。两座技术上的大山目前已经移走了一座半,中国建造核动力航母难度不大。 目前,中国能够建造航母的大型船厂有南北两家,北方这家目前正在建造中国001A航母中;南方这家外媒已经不只一次报道过他们航母开工的消息。但是正在建造的这2条航空母舰应该会采用不同构型进行建造,同样特点就是都是常规动力。核动力的开工更要看谁在这部分积累更多,更有实际操作经验,比如谁建造的核动力破冰船等特种核动力船舶。
不过,中国手握两条航母在未来5年内下水的已成定局,已经足够让美国人的脸都绿了。毕竟当初说中国没能力建造航母的也是美国人,现在已经真真切切就摆在面前。未来中国的核动力航母无论何时出现,希望美国都不要太过于惊讶,因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