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Nuclear
Engineering网站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为《Nuclear in China – why the
slowdown?》,文章得出中国核电步伐放缓的结论,并针对近年来中国核电的形势分析了核电发展减缓的因素。全文内容如下: 中国计划在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GW,在建容量达到30GW以上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西方国家熟悉的制约因素在中国会被关注到吗? ——史蒂夫·基德 我最近的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2016年8月,《影响当今中国核电规划的因素是什么?》)中有一个结论:影响世界其他地区核电规划的许多负面因素对中国也是至关重要的。去年证实了这是一个合理的判断。尽管在2016年中国启动了五座新的反应堆,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数量提高至36台,发电能力达32.6GWe,但是很明显核能发展速度还是在减缓。虽然目前有21个机组正在建设中,相当于23.1GWe,但18个月以来中国未有新堆批准建设。中国核电目前面临的困难包括未来使用的反应堆类型的不确定性、中国电力市场的地位、项目经济性、国有大型企业的行业结构、公众沟通等。 未来堆类型不确定性 对于减缓核电发展有几个可能的解释:进口的第三代反应堆设计(西屋AP1000和阿海珐EPR)的延期无疑与监管机构有关。虽然在三门热试已经完成,第一台AP1000机组可能会在2017年底前投产,但这不会带来大规模的新批准。西屋公司破产,中国人对AP1000的信心严重削弱。在批复更多核电站建设之前,当局希望看到三代核电成功运作的证据。 中国电力市场的地位 其他原因与中国规划的规模有关。一些地区的供应过剩恶化,电力需求和电价成了核电发展中难以平衡的问题。而且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展仍然很快,水电项目也有很大优势,核电一时之间难以独撑大局。此外,福岛事故仍然对中国的核能监管部门造成阴影,监管机构对于核计划的实施显然非常谨慎。最终,监管机构顶部的一个人必须承担安全责任,50个反应堆的运行必定比5个或10个更加繁重。韩国的弃核与日本核电的重启并没有动摇中国核电发展态度。 未来中国的核电规划走向何方更难评估。到2020年的情况是相当确定的:即使目前正在建设的21个机组将投入运行,到2020年底,58GW的装机容量目标也将不能实现。中国另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到那时在建容量达到30GW。这意味着到2025年要每年新增6台核电机组,几乎所有这些反应堆都将在2020年底之前批准,而2020年离现在只有42个月。这个目标实现起来似乎也不大可能。 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堆“华龙一号”的成功,或多或少减轻了对进口设计的担忧。目前中国有四个机组正在建设中(包含巴基斯坦一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福州(福清5&6号机组)正在建设的这两个机组按计划在2020/21年并网,但中广核防城港却稍显落后。华龙一号在集成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的设计方面还存在问题,但最终国内和出口的华龙一号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但在一些厂址,“华龙一号”是否将完全取代AP1000还有待观察。 CAP1400也是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目前,中国大规模开发AP1000,以及高温气冷堆(HTGR)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CAP1400的建设许可已经被延期,并且仍然等待监管机构对AP1000建设的满意度。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