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造太阳”ITER十年 万钢:为和平利用核能贡献“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17-11-28 16:10    来自: 央视网

科技部部长万钢发言

  央视网消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平利用核能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

  20171128-29日,由科技部基础司、合作司、资管司、核聚变中心共同主办的“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

  参会嘉宾包括来自科技部、外交部、财政部、教育部、国防科工局、国家审计署、中科院、中核集团公司的政府代表、ITER计划其他六方成员代表以及来自10个行业部门、10个核聚变相关领域的研究院所、10所知名高校、50家企业的总计300名代表。

  ITER计划,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该计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多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其目的是通过建造反应堆级核聚变装置,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其研究的受控核聚变获得能量原理与太阳释放光热相同,故也称为人造太阳ITER计划对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在多边国际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中国、欧盟、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七方30多个国家共同合作。

  万钢表示,ITER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平等参与、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范例

  十年来,我国认真履行承诺和义务,承担的ITER采购包制造任务全部签署得到落实,严格按照时间进度和标准,高质量地交付了有关制造设备和部件,受到ITER参与各方的充分肯定。通过参与ITER计划,有力提升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项目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能力。我国在材料科学、超导技术、精密加工等相关领域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取得长足进步,有些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参与计划的单位还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承担了欧盟等外方的制造任务和外包合同。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介绍,作为ITER七方的成员之一,中国也争取和承担了相应份额的ITER采购包任务。这些任务技术含量高,时间紧,难度大。但是中国团队敢于承担,勇于创新,克服了重重困难,高效率、高质量的推进采购包任务,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以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为例,他们承担了中国ITER采购包73%的任务。中国第一个采购包于2015年顺利交付,并实现了100%的国产化,产品质量100%的满足ITER要求。

多部门协同参与支持ITER计划实施

  据悉,自2008年以来,我国陆续承担了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涵盖了ITER装置几乎所有关键部件,由上百家科研院所、企业承担。

  会上我国聚变界提出定期召开中国聚变能大会机制,旨在建立全国性的核聚变领域的交流沟通平台,加强国内聚变领域合作。

  “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会议的召开为世界一流的聚变界专家们构建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展示了我国CFETR目前设计的进展情况及其在全球聚变研发方面发挥的引领作用,增进了参与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实施ITER计划的共识,大力提升了我国在聚变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牵头开展国际大科学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据悉,国际聚变界将就会议讨论的内容,最终签署《北京宣言》,明确聚变能研究发展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倡导世界聚变界的科学家们为聚变能相关技术研发加强合作,为最终解决世界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贡献力量。


上一篇:核领域新增选(工程院)院士 比尔·盖茨入选下一篇:“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正式发布

推荐阅读
刚刚!又一台核电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刚刚!又一台核电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4月9日20时29分,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首次
中国广核披露一季度发电量及11台核电机组建设情况!
中国广核披露一季度发电量及11台核电机组建
4月9日,中国广核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运营情况。2024年
王明弹:明确核电建设预期 提升核电产业生产组织能效
王明弹:明确核电建设预期 提升核电产业生
目前全球核电装机规模约4亿千瓦,根据全球主要国家核
参考消息:俄中考虑在月球上共建核电站
参考消息:俄中考虑在月球上共建核电站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5日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局
两会聚焦丨杨长利:建议将核电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
两会聚焦丨杨长利:建议将核电纳入我国绿色
3月4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
中核集团专职董事焦成襄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核集团专职董事焦成襄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
据中核集团纪检监察组、河南省纪委监委消息:中核集团
精彩图片
  • 刚刚!又一台核电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 中国广核披露一季度发电量及11台核电机组建设情况!
  • 首届核能峰会举行,核能复兴开始……了吗?
  • 我国在建核电机组 26 台,保持全球第一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