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能源辩证法:发展核电需要构筑社会沟通机制

发布时间:2014-8-10 23:17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日前表示,治理雾霾,需要转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适度发展核电。21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核工业更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随着国内核电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不少人无不对于国内核电安全感到担忧。因为在核电技术发展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核灾难已经不止一次降临到人类的头上,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事故至令仍困绕着人们。

事实上,人们对核的恐怖心理,往往是由于是对核知识知之甚少,加上道听途说、以偏概全、偏听偏信所致。对于已经发生的核事故,专家们的看法几乎几近一致,除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设施有设计缺陷外,几乎都是可以避免的工作责任事故。核电其实是最清洁、安全的发电方式,核电站的安全有充分保障,但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核电安全知识,一旦核电站有“风吹草动”,公众就会绷紧神经。这一点有些像******事故。******给人的恐惧感,是飞机一旦失事,就很难有人生还。但若进行统计分析,航空实际上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之所以发生,并不是飞机这种交通工具在技术不成熟,且多能依靠人的努力可以避免的。不过这种担忧萦绕在人们心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它能时刻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核电科普等有效方式,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核电,从各种不同的侧面大力支持中国的核电建设。

伴随着核电的发展,尤其是出现核事故、核灾难以后,有关核电安全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人们的面前。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之初,与之毗邻的香港就有民众联名要求停建缓建;浙江秦山核电站动工之初,也曾在海盐引起很大的恐慌,一些当地居民甚至准备外迁;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因为引进的是俄罗斯的核电技术也曾引起人们的质疑……,可以说,中国核电起步之初,就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当初每迈出一步,几乎都是负重前行。正如国内核电专家潘自强院士所言:在核安全领域,应该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使之更透明,为公众了解,受公众监督,不能说是“教育公众”,现在只能叫“公众沟通”,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尽管核能是安全清洁的能源已经为科学所公认,但社会公众并不一定知道,并不一定这么认为。由于在公众沟通方面的工作不够理想,已影响到中国的核电发展。随着国内核电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尤其是公众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公众对于核安全的关注必然要更深一步,公众的参与已经成为推动核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核电发展过程中,如何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却没有太多的动作,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起来。在许多地方有关核电站是否安全的话题依然存在争议,谈“核”色变的人并不在少数。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核电之所以发展很快是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分不开的。在欧美一些国家有专门研究与公众沟通的机构,公众的意见和要求往往事关核电站存留,而在国内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要加速发展核电建设,如果缺乏公众的积极参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发展核电产业毕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吴学安)

 

上一篇:核电遭遇沟通尴尬下一篇:中电时评:环保=双赢 有效沟通突破共识障碍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NuclearNet
  •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中国核网-核能领域第一垂直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