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势而动,以管理和技术创新突破发展瓶颈 自2015年11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提出后,这一改革就成为贯穿我国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当前政策体系和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两年来,中国核电已经感受到这一改革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一是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全国电力供需持续宽松,在此情况下,部分核电厂开始参与调峰运行、节假日陪停或降负荷运行,“能不能发”成为核电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二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形势下,核电人首次进入电力交易市场,电“卖不卖得出去”成为核电人面临的第二个难题;三是由于规模发展阶段投资、成本管理缺少精益化,使得核电电价在市场化竞争中不具优势,核电“赚不赚钱”成为核电人面临的第三个难题。为此,中国核电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优化运行、提高设备可靠性水平,减少库存、集中采购,降本增效,研究市场、建立机构,实现有效电力销售等举措。但在公司整体发展上我们仍面临日趋严峻的考验。 接下来,中国核电必须淡化速度执念,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要素投入,主动适应,准确把握,应势而动。 一是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单一增长点(核电)向多元化、选择性领域扩展,加大可再生能源领域开拓力度,优化企业经济结构; 二是转换增长动力,加大新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核心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向质量提升、绿色低碳、服务优化、品牌高端等方面发展。更安全、更经济的新一代核电技术需要持续的投入和积极的实践,中国核电必须探索新技术的稳步推进,做技术创新的支持者、推动者、实践者。包括,对于行波堆技术、核动力海洋应用技术、可利用钍和回收铀的重水堆技术等,要积极参与并持续推动;对于可能有重大技术突破并形成新产业规模的地热回灌等,要重点投入,建设开放型平台;对于核电已形成的核心技术和服务,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做好市场化销售。 三是优化要素投入,提升投资回报,降本增效,做好“加法”和“减法”,实现高质量发展。后续核电发展,除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外,经济性将成为决定核电市场份额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我们要主动作为,积极推动“华龙一号”的技术改进和成本降低;加快落实核电工程建设专业化及项目管理优化的措施,以市场目标和电价期望为导向,分析降低成本空间,实现与参建单位的共赢。 这些举措,需要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持续深化、细化,并予以刚性落实。 顺势而为,培养两种能力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征程、新要求,中国核电人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学笃行,着力培养两种能力。 一是推动发展的能力。 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因此,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培养推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要具备战略思维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站在全局的高度战略性地思考发展问题、科学地把握发展趋势,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领会其精神实质,找准上级精神与自身实际工作的最佳结合点,用创新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宽广的视野和有预见性的眼光,推动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既需要勇于担当,积极主动干事,还要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要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公司发展新举措,抓紧解决公司、部门、岗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为了培养这两种能力,首先需要统一认识,把认识统一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上来;第二要加强学习,一定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价值追求,除了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党性观念外,还应自觉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行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状况,做好应对严峻挑战的知识储备。第三,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实践,“想的再多不如行动一次”,要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能力。 预测未来不如引领未来。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要紧扣新矛盾、瞄准新目标、踏上新征程、无愧新时代,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研究吃透供给侧改革要求,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目标。(中国核电董事长、党委书记
陈桦)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