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一辈“两弹元勋”陆续离世,他是仍然健在的为数不多的两弹功臣。昨日,78岁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彦现身安徽中福光电科技成果鉴定会。王乃彦对科技城—合肥核技术的应用抱有信心。他提笔赠言合肥城:“十年磨一剑,不敢露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 连声赞叹安徽人“太厉害” 1965年,由于中苏关系破裂,王乃彦及所有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的中国人员全部撤回国内。这使得王乃彦与王淦昌先生重续师生缘,并投身第一颗氢弹的科研工作。王乃彦回国后的科研,是从青海一个叫金银滩的地方开始的。 在“两弹一星”的科研历程中,邓稼先是安徽望江人,何祚庥是安徽休宁人,至于遗憾未能回国的核物理科学家杨振宁则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安徽人太厉害!”昨日,在科技成果鉴定会现场,提起安徽籍的核物理恩师和伙伴,满头银发的王乃彦连声赞叹。 而今,半个世纪过去,78岁的王乃彦来到了合肥。这一回,他被请来为合肥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中福光电)研发的液体安检仪及复合式通道安检机进行科技成果的鉴定。为期两天的鉴定结果令他很满意,“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合肥的这项科技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合肥是一座科技力量非常强的城市。”提起合肥,王乃彦如数家珍,中科大、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都落户合肥;今年,中科大科研团队在发现“希格斯玻色子”领域的工作已经得到了欧洲核子中心科学家的认可;就连中科院“最年轻院士”、量子通信科学家潘建伟也定居合肥。 核技术将成合肥新名片 王乃彦认为,过去,合肥的科技力量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上,还没有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和防恐,今后,以中福光电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将在核技术应用上开创一个新的典范。“如果这个产业能够在合肥生根,它或将成为合肥一张新名片。” “核技术的应用太广泛了,它牵涉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工业,凡此种种。中国现有12座核电站,美国则有104座核电站,但是中国核技术应用比核电站快得多。”身为核物理专家,王乃彦预测,核技术应用产业化的市场前景极为诱人。 他援引数据指出,美国的核技术占GDP总产值3%-10%,而中国核技术的应用占产值0.3%还不到。最近得到的数据显示,中国核技术的应用目前已超1000亿元,相比之下,美国非核能核技术应用已达到3000多亿美元。 “无论是安徽省,还是合肥市,如果能抓住时机,等于在抢先切分一块巨大的蛋糕。” 科技产业化企业家更重要 “据我了解,合肥造的首台液体安检仪,其研制周期长达20余年,这已经不是十年磨一剑了。”王乃彦告诉记者,无论是液体安检仪,还是复合式通道安检机,其研制成功将大大有利于我国铁路、航空器的公共安全防护等级的提高。在现在浮躁的科研作风情况下,这种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难能可贵。 “我曾经跟记者讲过,在中国,我王某人认为,企业家比科学家还要重要,甚至比院士还重要。没有优秀的企业家,中国的科技创新产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昨日的成果鉴定会上,“两弹功臣”王乃彦斩钉截铁地回应说。 对于合肥这座中部崛起的科技城,临近采访结束,王乃彦忽记起温家宝总理一次在院士大会上的一席话,于是提笔寄语道:“十年磨一剑,不敢露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