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翔林,中广核,核科学与工程)
你或许也在纳闷,科学家们口口声声说裂变好,政府也跟着凑热闹,说要建核电站。好好好,那就建吧。可为什么还要花费那么多的钱去研究聚变?全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大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聚变研究。但是聚变的说法是50年后又50年,到底有没有谱这是一点儿都说不准啊。以ITER为例,自2006年ITER计划的七个国际成员签署协议以来,其报价已经达到150亿欧元,并且竣工时间推迟到2020年底。而现在看来,它的成本将要超过500亿美元,是最初估计的10倍——而且在2027年之前,还无法开始它的首次加燃料实验,比原定计划落后了11年。那么问题来了,聚变研究为什么如此受到科学家们的青睐?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什么他们甘愿花费这么多来进行看似无望的研究?他们是不是傻? 
那么,咱们来唠一唠,比一比,看看聚变好在哪儿。

众所周知啊,这个火电是很不好的,既污染环境,而且不可再生,化石能源储量有限,总有枯竭的一天。
 
那么你说了,太阳能好哇,家家户户都用太阳能热水器,既方便又安全。的确,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130万亿吨煤,其总量属现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可以说太阳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但是!Attention please!太阳能热水器是普及化了,但是热水器的产能和电厂的能量输出相比堪称九牛一毛。虽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很大,它的能流密度很低,要想得到一定的转换功率,往往需要面积相当大的一套收集和转换设备,造价较高且不易于大规模应用。而且,白天有太阳,晚上呢?刮风下雨呢?

你又说了,水电也好啊,也没有污染,也没有危害。非也,非也!水电开发造成水流减缓和水域富营养化,引起水域“小白菜”疯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上马水电改变了当地生态。这是不争的事实。那风电呢?风电总该好了吧,大自然中的风就在那里,不用白不用嘛!那你可知道风力发电带来噪声、视觉污染,占用大量土地,不稳定、成本高且可能影响鸟类?而其他诸如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均存在能流密度低或地域限制的问题。我们不是说这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不可取,不应该发展。这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故有他们各自的优势,他们的发展也都需要大力提倡,但要想大规模、长久利用,也都有他们各自的瓶颈。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核能。核能的显著优势在于高效,可集中发电,大规模应用。核能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
目前核裂变能的应用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较高的重视。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人们都很关心的安全问题。尽管科学家们一再强调千分之一或者是10-6的概率,但对公众来说,核电厂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任何一种反应堆,任何一座核电厂都无法保证其绝对安全,都存在一定的放射性泄露的可能。而且核电站是需要人操作的,只要有人在,我们就无法确保人不会出错。万一哪天有个操作员喝多了酒,多开个阀门,少关个电闸之类的呢?其次是核燃料问题,地球上铀矿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用完的一天。此外,还有核废料问题。在裂变堆中会产生大量的核废料。前一阵子有个在网上特别火的文章,说“…核废料的污染长达20万年!没想到吧?40年发电,20万年污染!”反驳批判的话在此我们不多说,但是核废料问题却真真切切的存在。为了解决这些核废料,具有强大嬗变能力的加速器驱动反应堆系统正在研究。但如果有一个反应堆,可以在释放大量能量的同时不产生核废物,那想必是极好的。
由此人们想到了聚变能。聚变反应有很多种,但目前公认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氘氚聚变。 
该反应的燃料是氢的同位素氘D和氚T。据测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有45万亿吨氘。1升海水中所含的氘,经过核聚变可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后释放出的能量。地球上蕴藏的核聚变能约为蕴藏的可进行核裂变元素所能释出的全部核裂变能的1000万倍。至于氚,虽然自然界中不存在,但靠中子同锂作用可以产生,而海水中也含有大量锂。因此,可以说聚变能是取之不竭的能源。而且,聚变能是相当清洁的,不会产生化石燃料电站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其燃料生产不使用放射性物质,也不产生长寿命高放射性的废物,在运行过程中的放射性也很小。此外,聚变能还是相当安全的能源。燃烧等离子体一旦建立,任何运行事故都能使等离子体冷却,从而使核聚变在短时间内熄灭。即使发生最糟糕的核聚变灾害,也不至于对电厂周围的居民产生重大危害。
所以你看,科学家们对聚变的痴迷和执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它既安全又高效,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的能源,谁不想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