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能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核工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近日,由清华大学和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主办的“核安全文化校园行”系列讲座第六场在清华大学举行。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总工程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刘华为学生们做了一场题为“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持续提升核安全水平”的讲座,针对我国核能开发利用现状及核安全监管情况作了深入讲解,并分析了我国宣传推广核安全文化、坚持核工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核能作为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有着广阔的利用空间和发展前景。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预测数据,203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27吉瓦,比目前增长一倍。刘华首先对我国核工业发展概况进行简要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大陆运行的核电机组30台,总装机容量2831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24台,其数量在世界上是最多的”。自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至今,60年来,我国核工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科研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刘华表示,当前形势下,我国核电厂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核电机组运行指标稳步提升。同时我国建立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的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可以说,核能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煤炭作为燃料产生的污染问题及水电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未来核工业的发展具备广阔发展前景。 发展核能必须要重视核安全,刘华表示,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关环境安全,更事关公众利益。因此必须对核设施、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等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控、保护以及各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防止造成事故,对公众和环境产生不可接受的放射性危害。刘华以历史上几次重大核事故的产生原因和后果为例,对核事故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强调,核事故具有事故突发性、处理复杂性、后果严重性和公众敏感性的特点。“核工业发展没有绝对安全,只有相对安全,但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企业技术不断提高、国家监管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从历次核事故和事件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举一反三,进行安全改进,核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证”。针对目前社会公众对核问题比较敏感的现状,刘华也做了客观理性的分析。他介绍,根据国家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全国核电运行报告提供的数据,2015年,我国各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表中1级或1级以上的运行事件。在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综合排名中,中国运行机组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全球核电机组的中上水平,部分机组和安全指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我国已建立起一整套核安全监管体系,并已将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作为《国家安全法》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对核安全的战略定位,以多项核安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维护核安全。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